- UID
- 2
- 帖子
- 4934
- 精华
- 0
- 积分
- 100
- 威望
- 100 点
- 金钱
- 50 枚
- 魅力
- 0 值
- 鲜花
- 5 朵
- 鸡蛋
- 0 个
- 阅读权限
- 255
- 在线时间
- 518 小时
- 注册时间
- 2008-6-16
- 最后登录
- 2025-10-25
|
本帖最后由 车天启 于 2025-10-25 11:48 编辑
萧家正
乙巳仲秋日即兴三律
客里逢秋万感生,湾头闲步听涛声。
步兵阻绝哭回路,庾信登临赋羁情。
嚣世虽烦皆看淡,时光无度自澄清。
江山浪里谁过问,一片丹心孤鹄鸣。
棱棱瘦骨发抗声,尤痛眼前遍昧氓。
不见晻时国魂堕,正如吾辈命途倾。
无何无奈任齑割,不子不婚唯躺平。
疲病蹒跚租屋卧,又听鹏湾万壑鸣。
刁酋误国乱乾坤,庸佞当途役庶元。
毛魅焚坑文狱炽,淫威戕毒昊天昏。
极权彀里鸱鸮噪,枉法案前血泪冤。
幸有湾湾洪范在,自由选票耀朝暾。
哀杨振宁(二首)
序:2025年10月18日,103岁的杨振宁离世。官媒悼念:中国科学界的伟大灯塔熄灭。那么,他的一生究竟做了什么?改变了谁?
1957年,杨振宁与李政道因提出“宇称不守恒原理”获诺贝尔物理学奖。这一荣誉,属于普林斯顿实验室。也属于战后西方科学制度的繁盛。
2003年,杨振宁正式回国定居,被赞誉为“放弃美国国籍,回归祖国怀抱”。然而,中国的科研结构并未因他而改变,官僚化的科研院所,论资排辈的评审体系,成果与权力挂钩的机制,仍在运行。
在他晚年的二十余年里,科研经费依然向权力靠拢,项目垄断、论文造假、学术圈层化依然日趋严重。而“杨振宁回国”则成了一张掩盖制度不公的遮羞布。于是,杨的科学贡献逐渐被抽离,只剩下政治意义,被用于炫耀“伟光正”和用于讲述“民族自信”的故事。他的存在,对陈腐的科研现实毫无改变,所谓“杨—米尔理论”被写进中学教材,却没有一所大学能够独立完成该领域的原创研究。
他没有改变中国的科研体制,他没有为压抑的学术自由发声。他走了,旧体制的阴霾依旧笼罩神州大地!
于是,杨振宁成了一面粉饰权力的旗帜,而不是一个独立思考的学者。哀哉,杨振宁!
杨师诺奖岂吾骄,华国科坛尽寀僚。
权位已伤贤去国,辈资难助鲤成鳌。
功成粒子学宗匠,名为衙门势冠枭①。
太息神州风畏恶,即今黉序士清寥。
注:①冠枭,衣冠枭獍的缩写。
劫余科苑久销沉,荣幸归根展抱襟。
在美声名犹鹊起,居乡术业岂渊深。
虚华遮眼官过誉,学府喑鸦士冷心。
大佬有心非赤子,廿年尸位损崇钦。
乙巳九月初二于深圳宝安区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