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 
- UID
- 8
- 帖子
- 26651
- 精华
- 0
- 积分
- 84
- 威望
- 84 点
- 金钱
- 0 枚
- 魅力
- 0 值
- 鲜花
- 20 朵
- 鸡蛋
- 0 个
- 阅读权限
- 100
- 在线时间
- 1465 小时
- 注册时间
- 2008-11-16
- 最后登录
- 2022-11-29
|
1#
发表于 2020-5-14 18:13
| 只看该作者
邓世广 剑门关谒汉将军姜维墓
邓世广
剑门关谒汉将军姜维墓
一揖非关偿夙因,将军以死靖兵尘。
未吞司马长遗恨,能继卧龙甘守贫。
落日于今仍照影,英魂借此暂栖身。
总缘所剩唯肝胆,千古终无盗墓人。
熊才伟:读过很多拜谒名人墓的诗作,有的没能留下什么印象,唯邓公这首《谒姜维墓》,读后心有所动,因最后一句,全诗久久不忍翻去。
封建社会,从帝王至贵族,他们总有一个愿望,希望长命百岁,永生不老。唯恐高位不能长居,财富不能永消。无法做到之后便人为的将阳间一切硬带到地府,竟出现活人陪葬。始皇帝甚至塑七千泥陶以壮地下威严。然而这所有的一切,正如诗人马丽华所云,千年的愿望,无非是千年的黄土。古代墓地的壮观程度,终究是身份的见证!
姜维继武侯遗志,匡扶汉室,然终因计失兵败。其时,魏兵争欲报仇,共剖维腹,见其胆大如鸡子。罗贯中构建一章“假投降巧计成虚话”。姜维,死的壮烈,埋的草率。
邓公此律,前二联写姜维生前,后二联写维死后。“暂栖身”,寄托着作者的无限感慨和惋惜。最后一联的上联,指史书或演义里的维胆之事。
诗这种文学体裁,结最为重要。作者的思想感情,作品带给人的启示,要通过结表现出来。诗的拔高,就在结上。诗能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,也在结上。“千古终无盗墓人”,为什么?尾联的上联,似乎告诉了读者原因,但,绝非是所有原因。是盗墓人因姜维的忠勇不忍盗墓,还是姜墓任啥没有不堪盗墓?不管是那种原因,都是对姜维的强烈褒奖。
写拜谒名人墓的诗,大多以抒发作者的情感,发表自己的看法居多。而诗作为特殊的文学体裁,忌讳直白,邓公做到了。 |
|